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性价比”在中国手机圈中似乎成为了一个陌生的词汇:强调性价比的手机品牌越来越少,而市面上真正称得上“有性价比”的手机也不多。当然所谓的“真香机”并不是没有,但和两三年前相比,确实是有些失色。
现在的性价比手机真的不如从前了吗?这得分具体情况。如果说入门、中低端机型,在2000元左右现在的智能手机普遍还是有着不错的性价比,而且随着技术的普及入门机型也开始加入了高刷屏、高功率快充等功能,综合体验的确有上升。
但如果来到中高端产品,就可以见到“性价比”表现在快速降低,3000元价位的手机“缺斤少两”,4000元价位的手机“勉勉强强”,要到5000元及以上价位,才能买到综合实力不错的产品。
众所周知,“性价比”素来是国产手机大江山的主要武器,智能手机诞生初期国际品牌完全占领了市场,到中后期国产手机能够实现逆袭反超,全是性价比的功劳。实际上,性价比一词从来没有统一的定义,比如说以小米粉丝为首的互联网消费者胡认为性能和价格的比值才是衡量性价比的唯一标签,但也有线下消费者认为软件层面的调校优化,甚至售后服务等都可以看作权衡“性价比”的条件。
无论是考量性能也好,考量售后也好,性价比始终是国产手机对抗海外品牌的主力武器。然而我们猛然发现,国产手机上的“性价比”特性已经所剩无几,这就是所谓的“屠龙者最终成为恶龙”?
和2016年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国内智能手机的均价不断走高,但由于智能手机的体验出现了边际效应,不断增加的价格已经无法带来更多的体验增益,这自然显得产品的性价比在不断下滑。
数据显示,2016年Q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平均手机售价为1714元,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则是2100元。中国智能手机均价的上涨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例如美元汇率的浮动、原材料和涨价和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在完成“原始积累”和市场淘汰后,开始强调品牌附加价值和品牌溢价,主动地去放弃过往的性价比策略。
在体验上,这几年最能影响体验的新特性无非是高刷屏和高功率快充,但除此之外智能手机的基础体验并没有质的提升。在多年前,购买旗舰手机的消费者可以获得远超中端手机的使用体验,更重要的是价格也没有高太多(大概是翻一倍);但到了现在,旗舰手机在体验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却要多花两倍甚至三倍的价钱,这些溢价更多的是体现在设计或者品牌上,和使用体验没有直接关系。
其实,国内的手机厂商并没有真正地放弃“性价比策略”,比如说小米就明确表示性价比攻坚任务会交给子品牌红米,而OPPO这边有realme、vivo也有iQOO。相对来说,这些品牌推出的手机会将产品重点放在基础配置而非设计质感和其他附加价值上,从而做到了在价格不高的情况下带来相对出色的基础体验,但讨论“性价比的高低”,不难发现还是不如2016年那么疯狂。
首先,大环境变了。2016年前后智能手机的竞争正好发展到白热化阶段,市场增幅为8.7%(IDC数据),彼时马太效应尚不明显,如360、乐视、ZUK等尾部厂商尚有机会凭借性价比手机夺得一定的市场,他们自然有动力去利用性价比手段,让自家的产品实现销量提升。
可惜,智能手机市场自2016年之后就走入了下坡路,在市场不断萎缩的大前提下,尾部厂商被淘汰,市场竞争也变成了巨头游戏。这时候,智能手机市场的游戏规则从“创业”变成了“守成”,手机厂商的首要策略也从拓展潜在用户变成了留下核心用户,追求高端、高利润和高溢价,变成了行业主流玩法。
2017年,发力多年后的华为手机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逐渐坐稳中国市场第一的位置。然而任正非却认为华为的手机业务仍有不足,那就是利润太低。自此以后,华为加快了高端手机的布局,而2017年推出的华为Mate10则可以视为是高端国产手机的又一个里程碑:设计大气、配置顶级、体验出众,和三星等国际品牌的旗舰手机比起来丝毫不逊色。
根据IDC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是华为大获成功的一年,尤其是6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中,华为赢得彻彻底底,市场份额大增400%。而华为的成功也惊醒了一众国内同行,原来中国的智能手机也有能力在高端市场和苹果、三星同台竞技,更重要的是高端手机带来的丰厚利润让同行眼红不易,低端手机就算买个上千万台,赚的钱都不一定有百万台销量的高端手机多。
因而在这两年里,头部国产手机厂商更多地把精力放到了高端机型的打造上,从过往的“价格战”变成了现在的“性能战”。连小米都很少在公众场合强调自家产品的“性价比”特性,可想而知在如今的国产手机中,性价比已经变成了陌生词汇。
可想而知,国产手机在摘掉“低端帽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下了性价比包袱,乐观来看手机的品质感和综合体验上去了,但悲观来看我们的购机成本确实一直都在增多,尤其是在中高端、旗舰手机领域。
国产手机“性价比不再”其实也只是和过去的自己相比,如果放眼全球,和其他国外品牌相比,国产手机的性价比依然十分突出。最好的证明就是,国产手机出海后总能快速占领市场,他们正在用性价比攻势在海外市场复制中国市场的成功。
比如在印度市场,小米成功超越三星站稳第一的位置,而前五厂商中有四家来自中国,从形势来看三星已经被中国手机厂商“合围”。另外,OPPO也在近日宣布进入智利和哥伦比亚两大拉美国家,而此前OPPO曾在墨西哥市场取得了1200%增长率的优异成绩,“物美价廉”正是中国手机厂商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新兴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
由此可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性价比”依然会是中国手机厂商最强大的武器,虽然在国内不一定管用,但放在海外市场简直是“降维打击”。目前活跃在海外市场的品牌有三星、摩托罗拉等(LG已经宣布关闭手机业务),他们的中低端手机无论是芯片性能(多用高通、联发科入门芯片)还是周边规格(低分屏、低功率充电)都无法和国产手机相比,这也是国产手机能够“摧枯拉朽”般占领海外市场的主要原因。
然而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国产手机品牌不断往上走已是既定事实,发展高端、争取品牌溢价和高利润,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或许国产智能手机厂商也还是会强调“性价比”,但这种性价比和我们想象的有些不同。
有一些观点认为,iPhone虽然卖得不便宜,但也很有性价比。因为iPhone总能用很久,而且保值率很高,一台五千元左右的iPhone用了一两年再转手,也仍有两三千元的残值。
显然,iPhone的这种“性价比”才是现在国产头部手机厂商想追求的性价比。但国产手机厂商想要实现iPhone那样的性价比,还有N个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最重要的莫过于“核心科技”,这也是一般智能手机厂商,和苹果之间最大的差距。iPhone上的芯片、芯片均是苹果自主研发,以此为基础打造的iPhone软硬件生态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更是iPhone在市场上参与竞争最突出的“护城河”。
而国内的手机厂商,除了华为之外均没有自己的“核心科技”,当然选用上游供应商的元器件不是坏事,但在客观上确实限制了他们产品竞争力的上限。如此看来,小米、OPPO等厂商传出要自研芯片的消息,也就不会让人觉得奇怪了。
至于其他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比如什么品牌建设、粉丝认同感建设等,这些事情国产手机厂商也有在做,只是效果如何可能还没有办法这么快下定论。总而言之,如今的国产智能手机在“性价比”层面出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概念下的性价比正离我们远去。
短期来看,高端国产智能手机不那么有性价比的确不利于一般消费者,但从长远来说这是我国智能手机品牌能够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路,如果没有这一步,那么中国手机品牌就只能活在食物链的底端,处处受限。同时,基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残酷的竞争环境,我们不用担心手机市场上会出现太多的“智商税”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很难有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