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部HMOV旗下的入门款旗舰机最起码要价3999元,而超大杯的售价则直逼7000大关。如果再算上各种跨界联名款和不走量的折屏手机,那价格更是
就算把目光投向塑料中框,处处散发着妥协气息的中端水桶机,我们也很难找到2000元以下的机型。即便有,那也是出货量稀少、还不容易抢到的8+128GB丐版,其配置拿来当主力机多少有点磕碜。
面对国产手机,过去我们是没钱才买,现在我们是没钱买。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国产手机越卖越贵的行业现象?
自打全面屏技术白菜化后,手机显示屏的尺寸就再没下来过。屏幕既然变大了,成本自然跟着上去。
打个比方,过去面板厂商在一块20米*20米的大面板上能切割出1000块手机屏幕,现在大概只能切900块。要是再算上挖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次品率,良品可能就只有850块了。
除了屏幕本身,手机屏幕的色域、分辨率、刷新率、触控采样率、峰值亮度、对比度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这些指标的疯狂升级在让屏幕更加养眼、灵敏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我们买单的成本。
过去,国产千元机的摄像头成本仅有6、70元,现在,越塞越多的镜头、越变越大的传感器正持续抬高摄像头模组的成本。
根据专业机构的报告显示,如今搭载在一台旗舰机上的摄像头模组大约要花费主机厂600-800元人民币。
当前5nm芯片的设计成本已接近5.5亿美元,而7nm芯片和16nm芯片的设计成本则只需3亿美元和1亿美元出头。成本的飙升直接体现在手机处理器的采购价上。
仅以骁龙为例,此前几年一颗骁龙845的采购价也就400元不到,今天,一颗骁龙8 Gen1芯片的价格要比前者贵两倍还不止。
疯狂堆料的还有震动马达、指纹技术、散热设计、快充方案等等,最后堆出来的手机好用是好用,但贵也是真贵。
过去,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上依赖日韩、欧美。最近两年,本土品牌也开始砸大钱搞突破。虽说是好事,但数以亿计的研发费用最后还是会平摊到消费者身上。
就拿行业中最亲民的小米来说,其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研发费用仅为15.12、21.04、31.51亿元。但从2018年开始,该品牌的研发费用就开始高速增长,并在2021年达到132亿元。7年间,小米的研发支出几乎提升10倍。
受此影响,小米旗下的中高端手机也只能跟着抬高售价,从交个朋友的1999模式变成了现在的「高攀不起」。
仍以小米为例,该品牌在2020年度的销售及推广费用已高达145亿元。到2021财年,这部分开支更是达到2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2021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洞察》的数据显示,在整个2021年,小米的智能手机广告投放开销是AHMOV中最低的,仅占全行业的7.9%。而OPPO、VIVO、华为分别占19.2%、18.1%和10.3%。
通过小米对外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想象HOV在营销层面的投入有多么惊人。还是那句话,这些成本最后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众所周知,华为是国产品牌中第一个冲击3000元门槛并最终成功的猛士。此后,华为旗下两大高端系列又站稳4000、5000、6000元市场,给友商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冲击。在华为的刺激和鼓舞下,MOV和others也开始了各自的高端化之路。
后来,一路高歌猛进的华为遭到无理制裁,2021年全球范围内只卖出3500万部智能手机,相比2020年大幅下跌81.6%,市场份额更是从15%下降至3%。而在本土高端安卓手机市场,华为的市场份额也从44.6%下滑至36.5%。
苦华为久矣的友商们自然不会错过重新洗牌的大好机会,都想趁华为跌倒,让自己吃饱。
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全年出货量为3.29亿台,同比增长1.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严峻的数据表明,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
更悲催的是,当下中国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经延长至28周。眼看着钱是越来越难挣了,各大品牌只能靠抬高产品售价来提升整体业绩。
从代工到山寨,由模仿到创新,国产手机品牌用20年时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但局部突破和整体堆料并不能让HMOV们越过苹果这座高山。
面对压力,国产手机的「军备竞赛」还将继续,如何平衡好配置与价格的天平,会成为国产品牌今后几年的主要课题。
毕竟,2021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5128元,也就是每个月不到3000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