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信息
何谓文艺精品 精品何为
发布日期:2023-06-04 阅读次数: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呼唤文艺精品的年代。之所以用“呼唤”两个字,是为了表达我们对精品的热切渴望和期待程度。每年年初,各级宣传部门及其下属的文联、作协、媒体便开始制订该年度的工作重点,每一年都有每一年的主题,“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建党90年”等。主流话语始终在通过体制化的模式打造 “精品”的凝聚力,胜任“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导向使命。

  的确,转型期以来,好的戏剧、电视剧、图书、理论文章等层出不穷,为我们创作水平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精品的精英姿态与平民视角有效地缩短了与大众的距离,或诉诸视觉图像,或寄情文字语言,以其惯有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敏锐的感知触角,表现革命战争历史、底层生存状态、国企改革现状、官场内幕浮沉、百姓情感追求;表述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的多元观念的碰撞;更表达了国家的祥和、生活的美好和奋进的骄傲。精品有意识地侧重人与事所处的政治背景、社会环境、时代投影,几乎生活中的所有波动都被其收入囊中,奏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精品是我们真善美价值观的体现,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流砥柱。

  结果是,这也是一个不缺乏精品的年代。比如,我们会强调每年推出了多少部优秀影片,获得了多少票房收益;上演了多少部电视剧,在央视索福瑞上的收视率排序;出版了多少部长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鸿篇巨制,获得了什么什么级别的奖项……似乎衡量精品的标准可以量化了,哪个经济收益好,哪个就是精品;哪个大众认可度高,哪个就是精品;哪个专家学者投的票多,哪个就是精品。如果这样,《道德经》肯定算不上“精品”,因其只有五千言,卖不上什么价钱,没有多少人能通读,也没在当时获过什么奖项。可谁能否认老子的字字如金、哲学深度、对人生的启迪和对心灵的震撼呢?谁能否认这一杯朴素的陈酿,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的甘醇?谁又能否认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至尊精品的位置?

  所谓“精”,就是精华,精粹。所谓“精品”,是精华的精粹的作品,是如琢如磨地历练出来的,是跟芜杂和粗糙相对应的作品。这就不能不让人发问,我们现如今的“精品”,到底在多深的程度上拷问了人性,在多久的历史内经得起考验?虽然对人的探讨始终就没有停止过,但“以人为本”的思想却在不断破坏、建设与变化之中,所以我们在上世纪有“伤痕”、要“反思”、去“寻根”。新世纪以来,对人的关注与表达裂变为深层的人性关怀和表层的现实关怀,但我们的创作似乎更倾向于向后者滑落。现实的表层的多了,永恒的深刻的反而少了。不要说再过百年千年,就算再过10年20年,还有多少人会记得今年的“精品”呢?值得怀疑。

  精品是预约不出来的,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制订计划。没有人去为曹雪芹预约《红楼梦》、没有人为艾米莉预约《呼啸山庄》,可他们的作品都是难得的文化奇葩。我们现行的文化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由政府指定的,创作走出的是计划——尝试——调整的反应链条。主流话语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给出方向、目的,创作人员再去执行、操作。给出前行的目标、铺设前方的轨道,这当然没什么不好,只是文艺创作有自身的规律,跟自然科学的严丝合缝不同,它需要灵感也需要个性,需要经年累月的心性磨炼、需要释放的可能,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以“时间紧、任务急”为背景的创作难以沉潜笃实地“十年磨一剑”,这是不言自明的。

  精品是生产不出来的,尽管我们常常称之为“工程”。既是工程,就不仅要进度,而且要质量,否则就是“楼脆脆”,“桥倒倒”,是“烂尾”工程,于人无益,于己无补。应该说,现如今精品的“生产”,对主创人员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因为艺术家要兼顾理论界的文艺导向、作品本身的审美意识、大众的欣赏期待等多方面因素,如何协调而保持本色就成了问题。说到底,文艺工作者不过是一介书生,他所能做的不过是用他所塑造的影像、文字来讴歌、来审视社会人生,虚拟世界中精神理念的高扬总会超越简单的善恶伦理判断,理想的高蹈尽管夹杂着书生的稚气和拗气却不失为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策动。

  精品是评定不出来的,尽管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精品大系”。因为,谁能给出评定的标准呢?是文化工业生产对应的市场吗?应该不是,畅销书并非精品,而大多数的精品也并不好卖。 《鲁迅全集》也许卖不过“健康指南”,茅盾也许卖不过郭敬明。近年来,同时占领奖项和市场的不外乎《暗算》、《省委书记》、《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屈指可数的几部。当然,评定的标准也不在喜欢看“超级女声”和“非诚勿扰”的那些大众手里,因为“超级女声”的海选不是精品,“非诚勿扰”的相亲不是精品。如果随机采访路人,最近一期的“五个一”获奖名单,十有八九会没人知道。所以,现如今的精品的意义不是来自它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它们对于文化语境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事实。

  不论何时何世,精品总归是精品,我们要在其中聆听到灵魂的渴望与追寻、命运的欢乐与哀愁,感受到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领会到更深邃的文化、美学品位和理性品格,特别是,我们的人生到底在超越什么、创造什么,皈依什么,只有这样,精品才能真正体现其意义和价值。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