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书桌成为考试“课桌”,智能手机变身电子“试卷”,老师通过视频“监考”……科技助力下,中国多地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总结“云教学”经验,为各类考试搭建“云考场”,让考生走上“云端”同场竞技。
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教育集团800多名高三学生日前在“云端”开考。为了让学生保持考试时的专注状态,家长们提前布置好考场,为孩子营造安静的考场氛围。考生们则充满仪式感,统一身着校服按照正常考试安排认真答题。
“收发试卷都是在线上进行,老师们则在学校远程监考。”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科院副院长刘谦说,通过“一起中学”搭建的考试平台,学生可以在终端APP内作答选择、判断等客观题,主观题则需要在纸上作答,考试结束后通过拍照扫描录入系统后台。
“云作答”完成,如何保证客观、高效地阅卷和考后分析成为新难题。江汉油田广华中学高三教师孟凡军表示,在此前的在线月考中,阅卷老师需对近6000张试卷照片编号以实现“盲阅”,还要手动把各道题的成绩输入系统做分析,数据量极大且容易出错。
在“一起中学”的帮助下,考生成绩和信息实现自动挂钩,客观题也由系统批改。老师们只需对主观题进行阅卷,并可在错题旁写评语,让学生清楚认识错题原因。阅卷结束后学校可以将数据上传平台统计、分析并做出考情报告,实现教学、考试和评测数据的互联互通。
“这次‘云考试’背后的科技力量不仅让老师们减负增效,数据分析也把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薄弱点都展示了出来。”刘谦对此次“云考试”的效果感到非常满意,在她看来,单纯依赖一己之力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未来的教育方向一定是“人+技术”的良好交互。
中国上百所艺术类院校通过线上录制视频的方式,对报考部分专业的考生进行初试“云筛选”,正为校招紧锣密鼓备战的艺考生迎来新挑战。
“现场能力和表演张力很难通过‘云筛选’体现出来,而且视频也会削弱作品的惊艳感。”来自成都的艺考生小杜准备报考武汉音乐学院,相比现场发挥,他认为线上录制视频的方式对考生的表达能力、声音穿透力和姿态等都提出更高要求,因为“视频可以回放,镜头会放大缺陷”。
对艺考生而言,设备和场地选择也同样“大有门道”。以往艺考生的校考都是现场表演,面对的场地、设备都是一致的,而今年却要自己拍摄视频,还要准备伴奏、音箱、收音等设备。在“云筛选”的背景下,艺考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样还考验视频拍摄技术和镜头感,因此视频拍摄角度、景别变化、光线明暗、服装搭配等都至关重要。
在福州一家录音棚内,远道而来的考生小廖正在镜头前练习初试作品。“我家里杂七杂八,找不到合适的背景墙,家长还不会视频操作。”面对“视频录制”这道重要门槛,小廖选择到录音棚录制考试作品,避免因技术原因而影响考试成绩。
“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为考生调试合适的灯光等,尽量让表演视频原汁原味。”录音棚经营者林先生表示。
随着“云考试”不断普及,如何确保考试公平性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某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坦言,线上考试加大了学校在违规处理方面的难度,如何通过线上递交材料甄别出个别考生作弊造假情况,是各艺术院校面临的共性难题。
面对新形式带来的挑战,各大高校纷纷出招确保艺考“云筛选”能够公平客观进行。据了解,今年多个艺术院校让艺考生下载“小艺帮”APP,考生在首次报名环节需认证信息,在线上视频考试前要进行人脸识别,且只有一次拍摄上传机会。视频拍摄过程中,考生不可移动手机位置,也不允许离开画面范围;录制全程不得美化、修饰人像、画面和声音,且须保持声像同步。
中国传媒大学对视频录制场地和设备作出进一步限制。考生只能使用普通智能手机录制视频,禁止使用专业设备拍摄,视频作品不允许进行任何后期制作。上海戏剧学院更是提出“视频须一镜到底”等高标准来约束考生,并要求考生不得戴美瞳,不得穿演出服,不可有刘海遮挡额头,确保作品完整真实。
此外,部分高校还将在新生入学后对其进行材料复核和专业复测,严防作弊行为。“如果在后续评审过程中发现材料和本人不符,考试成绩作废;如果两次成绩差异显著,且在复查录像时发现考生作假,将以作弊甚至量刑的方式来处理。”山东师范大学招办主任杜德鹏表示,目前“云筛选”已达到和线下考试基本一致的严格把控水平。(记者 金晨)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