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红艳(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张士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近年来,我国科研成果产出显著增加,国家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是由于成果转化效率低,许多科研成果未能进行产业化应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有利于有效整合政、产、学、研、用各类资源,贯通研发、孵化、转化、投融资服务等关键链条,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推动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整个创新链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要存在四大堵点:
一是源头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国科研成果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还缺少重大突破,技术水平尚难与国外先进技术竞争,导致部分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优先选择购买国外先进技术。
二是技术供需不匹配。一方面,一些高校与科研院所闭门搞研究,研发成果脱离市场需求,企业难以承接;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成熟度不高,市场风险大,企业不愿或不敢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由于缺乏畅通稳定的信息渠道,技术供需双方难以及时对接,导致许多优秀研发成果转化无门。
三是缺乏资金保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每一步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这对本身就融资困难的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部分企业为了规避破产风险,不愿投入资金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创新资源流动不畅。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得创新资源“孤岛”现象突出。一方面,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资源闲置和浪费等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因缺乏中试基地、仪器设备等资源而难以顺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要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必须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多方面发力。具体来说,可以从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撑、资源优化配置4个方面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统筹布局科技研发平台,重点解决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提前布局建设一批高端研发平台,着力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围绕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建立权责清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研发平台共用机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创新活动。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重点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问题。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面向市场需求共同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活动,从源头上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火炬产业基地、火炬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为基础,以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构建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平台为主线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推动创新链对接产业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各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联合体,通过转让、并购、合作研发、产权买断等方式,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建立信息渠道畅通、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活动有序的技术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范技术交易市场,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良好生态。
三是创新科技金融支撑平台,重点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围绕创新链健全资金链,强化资金链和创新链链式对接,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每一步牵线搭桥,获取风险投资。完善和规范股权交易市场和债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众筹银行、创客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充分撬动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全面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投资体系。创新金融产品,规范民间金融秩序,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等各类融资服务组织支撑科技型企业发展。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体系,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大数据信用平台,建立健全科技金融风控体系。
四是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重点解决科技创新资源“孤岛”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技资源集聚,构建多层次、广领域、网络化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体系。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企业开放实验室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建立产业科技资源共享联盟,鼓励依托联盟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在联盟内部共建共享,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建立完善科技数据库、科研仪器库、生物种质库等科技资源数据库,打造信息支撑、服务专业、良性合作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科技资源共享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机构,提升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水平。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