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新闻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发布日期:2023-07-12 阅读次数: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根本载体,习总书记多次就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成都必须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渠道,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探索更加科学的发展路径,为超大城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示范。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既依赖于经济载体即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也要求经济动力即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该国产业发展的基础就越雄厚,能够占据的市场空间就越大。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处于快速跃升阶段,从科技投入来看,我国全社会R&D投入从2012年的1万亿元到2022年的3万亿元,增加了3倍;从投入强度来看,从2012年的1.9%到去年的2.6%;从科研人员数量来看,我国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这表明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相比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科技创新对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支撑力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突破一些关键产业的“卡脖子”技术上,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理应发挥更大作用,这也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的精准度。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而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同样能够指引科技创新的方向。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与壮大依赖于外部需求,其主体是出口贸易导向的产业类型,整个产业体系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较高,与国内科技创新、市场体系的关联度反而较低。此外,受传统科技体制的影响,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不通畅,科研机构往往会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指南而展开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并影响了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有助于真正确立以产业发展需要为根本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明确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方向,让整个科技创新体系能够为破除产业发展瓶颈、提高产业发展技术、增强产业发展能力等目标作出实质性贡献。

  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着力把握基础融合、人才复合、机制耦合三个关键。

  基础融合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前提。无论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是实现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都依赖于基础学科、基础技术、基础理论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就是要把握两者对基础科学的共性要求。

  要在高校科研院校内部加强基础研究,通过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在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的前提下,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基础学科体系,全方位增强基础研究能力。

  要针对核心产业体系发展短板,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技术、战略性技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以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为重点,集成要素、优化流程、培育人才,彻底改变我国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现状,夯实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根基。

  人才复合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支撑。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作出顶层设计。虽然从表面看,从事科技工作与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人才并非同一类型,但从实质看,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家都是具备较强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双方具有较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应该大力鼓励培养科创型的复合人才,打通科技体系与产业体系的人才交流通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在两套体系之间自由流通的体制机制,充分释放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机制耦合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保障。想要把科技创新的成果真正运用到产业发展,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实现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应建立长期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围绕城市主导产业体系,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面向社会开放的中试平台,助力成果得到合理转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要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改善成果转化环境,对科研机构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可给予适量补贴;对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除申请税费减免外也可定量申请补贴。通过相关激励政策的出台,打消企业顾虑,鼓励企业大胆创新,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

  成都科技资源富集、产业门类丰富,在加快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也给成都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为长期目标。确保产业体系的完整性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成都应立足国家发展大局,紧盯国家产业体系的短板与弱项,结合自身技术基础与优势产业,选择适宜的产业类型与技术环节,集中各种政策资源,加快突破国家产业体系的“卡脖子”瓶颈,实现自身产业体系与国家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为确保国家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作出应有贡献。另一方面,成都也要瞄准自身产业体系,以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前沿产业的产业链为依据,逐条逐步梳理产业体系的短板,加快制定科学攻关方案,久久为功,不断提高自身产业体系的完整度。

  二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为根本目标。产业体系的先进程度是决定国家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在选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等先进产业、前沿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前提下,成都应加快全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链长制”,推动政府重点支持与市场化机制并重、关键细分领域突破与全产业链推进并行,以产业智能化和产业数字化为发展方向,以重点产业链为工作主线,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重点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自身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增强自身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三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为底线目标。确保产业体系的安全,既要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也要强调产业体系绿色转型的支撑作用。一方面,成都应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最根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发展,通过持续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领域降碳减排、绿色转型,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和生态碳汇两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体系的发展效率从而确保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