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新闻
我省构建科技6大基础平台和多个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平台
发布日期:2023-06-04 阅读次数:

  全面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我省构建了6大具有公益性、公共性、战略性的基础条件平台和多个支撑我省产业发展的专业平台。

  “十一五”期间,平台除为省内数十家高校和上百家科研机构提供科研和教学服务外,还调整和扩大了服务范围,把更多资源和要素向“7+3”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聚集,为近万家企业提供服务,成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期间,平台整合、聚集了大量物质资源。其中,各类大、中型科学仪器,包括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地球仪探测仪器、医学诊断仪器、特种检测仪器和其他类别仪器约2306台(套);整合26家参与单位各类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50TB,科技文献数据库99个。

  建成四川省植物种质资源库,包括1个核心库、3个分库和6个专类库,建成12个植物数据库;收集保存珍稀危特植物、药用植物、园林绿化植物、不同经济价值的植物、野生花卉等植物资源共5000余种,10万余株;建成4个专业微生物资源库,相关数据库已录入1万余株微生物菌种资源信息,标准化整理整合菌种资源实物3300余株。

  整合各类实验动物初具规模,实验设施、场地达12.18余万平方米;建成川西猕猴及犬、大鼠、兔血液血生化正常值及自发病变数据库和猕猴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理指标背景数据库;并形成遗传背景数据、采集生理学背景数据、免疫学相关背景数据以及实验动物其他相关背景数据。

  “十一五”期间,6大平台均已完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并开通相应网站,为社会应用科技基础条件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提供信息支撑。

  以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为例,开放了包括元数据仓储、统一检索平台等在内的国内先进的科技文献服务系统。网站开通至今,访问人数为180多万人次,原文下载量270余万篇。提供文献信息浏览、自助检索、在线阅览原文等基础服务和在线请求原文、在线委托服务、参考咨询、科技查新、定题跟踪服务、信息报道、在线培训、文献信息分析、情报调研、发展战略研究、专利分析、项目评估、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等深层次服务。

  平台在服务“7+3”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各平台均发挥了科技基础条件服务科技创新的作用,围绕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开展了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服务。范围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围绕“7+3”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为上千家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文献检索、查新咨询等多层次科技情报服务。

  微生物资源共享平台为46家企业提供各类优良菌种及相关配套技术,帮助企业改良及研发新产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实验动物共享平台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提供新药研发、药品生产、检测服务,每年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提供试验用大鼠5.5万只、试验用小鼠15.5万只、豚鼠1.2万只、裸鼠100只、比格犬1000只、高品质犬386只、兔2万只、小型猪100头、健康实验用猴1300多头。

  “十一五”期间,共有443位专家参与平台共建工作。此外,平台多次开展专业人才培训,现已形成多支专业人才队伍,为培育创新人才团队作出贡献。

  仅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就聚集了专家88位,其中,教授10位、高级工程师27位、工程师5位、研究员11位、主任技师12位、其他人才23位。

  6大基础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主题测试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植物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微生物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验动物共享服务平台。

  专业平台:四川省软件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平台、创新中药ADME/TOX技术平台、核技术在线测控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平台、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生物芯片实验共享服务平台、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现代制造科技服务共享平台。

  资本在各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中频繁出入,闪转腾挪,寻找“猎物”。它们是价值洼地的发现者。科技需要与金融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生产力。

  科技金融正在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成为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强大的支撑。

  “十一五”以来,我省有效集成科技金融资源,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利用政府资助、科技贷款、创业投资、上市融资、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不断加强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同时,通过不断探索建立新型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全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政策进一步,经济长一寸。在科技金融的政策营造上,四川不断探索开门开窗——

  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创业投资扶持力度,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及联合保理,发行集合债等。建立科技金融工作联系制度,组建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中心和社团组织,加强科技金融创新研究,探索创新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改制,培育一批创新活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上市资源,积极推进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利用科技保险,规避收汇风险、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等。

  四川省市区共同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创业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担保、债券等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结合,形成多向良性互动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

  四川省成立了两个科技金融中心和两个重点实验室,搭建银科对接服务平台。开展科技金融辅导培训、科技投入管理、创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系统、高新技术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目前,银科平台已汇集2400多家企业、144家银行端口、535家风险投资机构和126家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截至2010年12月,辖内上述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向目标客户群中的153户企业授信50.8641亿元,实际发放贷款29.587亿元。

  成都高新区打造个性化投融资增值服务平台——盈创动力,吸引了深创投、新兴创投、申银万国、凯雷投资等20家专业机构入驻,注册资本超过40亿元,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与近百家投融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收集2万余家企业基本信息。

  成都市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与国内外20多家著名创投机构和券商建立了合作关系,组建了两只资金规模分别为1亿元人民币的创投基金,获得银行22亿多元授信额度,向30家企业提供了3850万元贷款担保。截至2010年底,科技保险的保险额度已达180亿元,累计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贷款合计1.39亿元人民币,在全国第二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中名列前茅。南充也成功组建了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川东北分中心,支撑南充市石油天然气化工、丝纺服装、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积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我省构建了6大具有公益性、公共性、战略性的基础条件平台和多个支撑我省产业发展的专业平台。

  “十一五”期间,平台除为省内数十家高校和上百家科研机构提供科研和教学服务外,还调整和扩大了服务范围,把更多资源和要素向“7+3”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聚集,为近万家企业提供服务,成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期间,平台整合、聚集了大量物质资源。其中,各类大、中型科学仪器,包括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地球仪探测仪器、医学诊断仪器、特种检测仪器和其他类别仪器约2306台(套);整合26家参与单位各类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50TB,科技文献数据库99个。

  建成四川省植物种质资源库,包括1个核心库、3个分库和6个专类库,建成12个植物数据库;收集保存珍稀危特植物、药用植物、园林绿化植物、不同经济价值的植物、野生花卉等植物资源共5000余种,10万余株;建成4个专业微生物资源库,相关数据库已录入1万余株微生物菌种资源信息,标准化整理整合菌种资源实物3300余株。

  整合各类实验动物初具规模,实验设施、场地达12.18余万平方米;建成川西猕猴及犬、大鼠、兔血液血生化正常值及自发病变数据库和猕猴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理指标背景数据库;并形成遗传背景数据、采集生理学背景数据、免疫学相关背景数据以及实验动物其他相关背景数据。

  “十一五”期间,6大平台均已完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并开通相应网站,为社会应用科技基础条件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提供信息支撑。

  以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为例,开放了包括元数据仓储、统一检索平台等在内的国内先进的科技文献服务系统。网站开通至今,访问人数为180多万人次,原文下载量270余万篇。提供文献信息浏览、自助检索、在线阅览原文等基础服务和在线请求原文、在线委托服务、参考咨询、科技查新、定题跟踪服务、信息报道、在线培训、文献信息分析、情报调研、发展战略研究、专利分析、项目评估、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等深层次服务。

  平台在服务“7+3”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各平台均发挥了科技基础条件服务科技创新的作用,围绕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开展了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服务。范围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围绕“7+3”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为上千家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文献检索、查新咨询等多层次科技情报服务。

  微生物资源共享平台为46家企业提供各类优良菌种及相关配套技术,帮助企业改良及研发新产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实验动物共享平台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提供新药研发、药品生产、检测服务,每年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提供试验用大鼠5.5万只、试验用小鼠15.5万只、豚鼠1.2万只、裸鼠100只、比格犬1000只、高品质犬386只、兔2万只、小型猪100头、健康实验用猴1300多头。

  “十一五”期间,共有443位专家参与平台共建工作。此外,平台多次开展专业人才培训,现已形成多支专业人才队伍,为培育创新人才团队作出贡献。

  仅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就聚集了专家88位,其中,教授10位、高级工程师27位、工程师5位、研究员11位、主任技师12位、其他人才23位。

  6大基础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主题测试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植物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微生物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验动物共享服务平台。

  专业平台:四川省软件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平台、创新中药ADME/TOX技术平台、核技术在线测控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平台、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生物芯片实验共享服务平台、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现代制造科技服务共享平台。

  资本在各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中频繁出入,闪转腾挪,寻找“猎物”。它们是价值洼地的发现者。科技需要与金融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生产力。

  科技金融正在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成为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强大的支撑。

  “十一五”以来,我省有效集成科技金融资源,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利用政府资助、科技贷款、创业投资、上市融资、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不断加强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同时,通过不断探索建立新型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全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政策进一步,经济长一寸。在科技金融的政策营造上,四川不断探索开门开窗——

  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创业投资扶持力度,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及联合保理,发行集合债等。建立科技金融工作联系制度,组建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中心和社团组织,加强科技金融创新研究,探索创新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改制,培育一批创新活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上市资源,积极推进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利用科技保险,规避收汇风险、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等。

  四川省市区共同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创业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担保、债券等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结合,形成多向良性互动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

  四川省成立了两个科技金融中心和两个重点实验室,搭建银科对接服务平台。开展科技金融辅导培训、科技投入管理、创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系统、高新技术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目前,银科平台已汇集2400多家企业、144家银行端口、535家风险投资机构和126家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截至2010年12月,辖内上述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向目标客户群中的153户企业授信50.8641亿元,实际发放贷款29.587亿元。

  成都高新区打造个性化投融资增值服务平台——盈创动力,吸引了深创投、新兴创投、申银万国、凯雷投资等20家专业机构入驻,注册资本超过40亿元,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与近百家投融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收集2万余家企业基本信息。

  成都市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与国内外20多家著名创投机构和券商建立了合作关系,组建了两只资金规模分别为1亿元人民币的创投基金,获得银行22亿多元授信额度,向30家企业提供了3850万元贷款担保。截至2010年底,科技保险的保险额度已达180亿元,累计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贷款合计1.39亿元人民币,在全国第二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中名列前茅。南充也成功组建了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川东北分中心,支撑南充市石油天然气化工、丝纺服装、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积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