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全球工程创新论坛5月26日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发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评估报告》。评估认为,北京原始创新和科技源头供给能力实现了提升,在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方面作出了示范性探索,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受科技部委托,中国工程院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形成了评估报告。《报告》指出,经过6年的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为建设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开放创新核心区、实现2030年总体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标国际先进科创中心纽约、旧金山-圣何塞、波士顿、巴黎、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北京在高被引论文、PCT专利、科研机构200强、大科学装置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对标上海、深圳,北京在万人发明专利、PCT年均增长率、基础研究经费占R&D比重、技术合同成交额全国占比等十余个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报告》称,北京超前部署基础前沿研究,开展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系列改革措施,吸引、培育全球顶尖人才,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格局,形成五个方面“北京经验”,为国家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构建创新体系方面,北京坚持使命引领,服务国家战略,超前部署基础前沿研究,形成以国家实验室引领的“三级”国际科技创新的新体系,提升原始创新和源头供给能力。
在探索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北京围绕经济发展新高地建设,积极探索新型研发机构“五新”管理机制,以机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同时,北京积极布局“10+3”高精尖产业体系,形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双引擎能力,打造高端引领型产业集聚区,2020年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7.4%,新动能持续释放。
北京还改革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及评价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有序流动环境,加快建设层次合理、结构优化的人才高地,形成“北京经验”在全国推广。
在培育国际生态方面,北京坚持开放创新,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持续打造国际影响力品牌,营造国际化合作创新环境,以“两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对外开放的“北京样板”,培育国际化开放创新生态。
《报告》建议,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形成京津冀产业内生互补联动的创新发展生态。发挥北京央企集中的资源优势,充分激发民企创新活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同时,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引领作用,用好大科学平台和绿卡制度,集聚国际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