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积极整合资源,畅通渠道,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云”平台,助企纾困招聘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民网)
群众有事情,要到村委会、居委会去说;办事情,要到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去办。传统的群众服务方式,还得坚持,因为干部时常走访群众、面对面深入沟通和交流,才能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还是靠着两条腿“走路”,这样办事的效率显然和现代高节奏的时代不相匹配了。因此,在这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在坚持传统服务方式的同时,还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构建“云平台”,做好“云服务”。
构建“云平台”,打通“新通道”。企业的用工信息、大学生的求职信息、群众的医保信息……这些海量信息,如果通过人工平台去中收集、整理、中转,工作量很大不说,还完全有可能忙中出错。而如果将这些信息都录入大数据的平台,让电脑代替人脑开展信息匹配工作,那政务服务的速度就将更快、更准、更便捷了。
做好“云服务”,提升“加速度”。党员干部的线下服务,是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这样的服务,便于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升温。但和线上服务相比,不仅速度慢、效率低,可能还伴随着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服务群众的通道搬到线上去,让群众、企业、大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海量的信息,快速、高效、便捷地利用网上信息及时、便捷地办理自己的事情。政务“云服务”,不仅实现干部群众沟通的顺畅,而且群众在获取信息时更方便了、事情的处理也更便捷了……服务的速度自然而然也“加速”了,人民群众在享受“云服务”的同时,幸福感就“蹭蹭蹭”地上去了。
贴心“键对键”,交出“满意卷”。企业的用工和大学生就业可以在网上对接,噪音扰民、污染投诉等可以在热线电话上“交办”,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可以在线上“订单”……如今,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也从“趾间”的走访,来到“指尖”的问政,这不仅建立起了网络民意的“收纳箱”,还打通了网络民生服务的“直通车”。目前,很多地方的基层组织积极推进“云平台”的建设,不仅让人民群众的事情可以上网办,而且还比“面对面”办得更快、更好,切切实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服务群众的工作要干好,要不拘泥于形式,也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地到群众有呼声的地方去,到群众有需求的现场去。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利用好政务“云平台”,为民提供“云服务”,努力做到“民声”在哪里,党员干部的服务就要跟到哪里;“民生”在哪里,干部的服务就要干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办好民生暖心实事。(冯启平)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