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型,早在十年前保险行业就提出“转型发展”,为什么转型总转不完,是总需要转型吗?大公司、小公司转型有何区别?转型是否有一定的范式?
拥有三十余年保险企业、监管经验的原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乃改革开放后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亲历者,是中国较早从事保险运营、监管的高级别人士。
2018年12月27日,《中国网》与《今日保》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保险转型发展高峰论坛”上,魏迎宁发表了“保险业:转型发展”的主旨讲话,系统而深刻的从保险监管、企业经营机制、保险科技等多方面阐述了其对中国保险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出国或者看照片,香港、曼哈顿等发达地区高楼林立,感觉比我们强多了。如今再看上海的浦东、北京的CBD、金融街000402股吧)等地带并不比发达国家及地区逊色。
由1978年的3645亿元,至2017年的82.7万亿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40年间迅速跃升了200多倍。中国经济总量已提升到世界第二。40年来的改革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让广大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随着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和民生带来的根本性改变,只有理解了民生方面的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保险市场的变化。
中国也从最初仅有几家保险公司及总保费规模不大的市场,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领先于日本英国法国德国。
2018年世界保险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保费收入仅次于美国,以5414.46亿美元占据全球保险市场份额11.07%。领先总保费收入4220.50亿美元、排名第三的日本2个多百分点。
世界500强企业格局中,中国保险业也有了一席之地。中国人寿601628股吧)、中国人保、中国平安601318股吧)、中国太保601601股吧)、泰康人寿中国太平等保险公司跻身世界500强,甚至不乏排名极为靠前者,已入围世界“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
保费的快速增加、一批巨型公司出现的背后,也是保险服务社会经济能力的明显增强。
财险方面不但可以承保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赛事峰会,也可承保核电站、航天发射、大型工程等高精尖技术项目。
人身保险领域也陆续推出了分红型、万能型、投连型、重大疾病险、长期护理险等险种,丰富了保险产品线月,中国保险行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6463.31万亿元,保单件数265.64亿件。
中国虽然是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保险密度和深度距离美、英、德、法、日等发达保险市场,差距依旧大,甚至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2018年10月16日,支付宝上线“相互保”,在并无推销情况下,1个月达到约2000万人。
2018年11月27日,“相互保”改为“相互宝”,重新登记会员,到12月20日,已有1500多万人参加。
关于“相互保”的性质及“改名”,我们以后可以慢慢讨论。但“相互保”们的崛起还是给了保险行业三重启示:
必须肯定的是,“相互保”们的本质是一种损失分摊机制,提供的是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商业保险相似的作用。
为什么“相互保”可以发展得这么快?2018年12月20日,滴滴上线了一个和“相互宝”类似的点滴互助,到27号刚过1万人。这与滴滴前段时间发生的乘客风险事件有没有关系?
“相互保”上线的时候,第一周每天用户超过100万人。这说明什么,支付宝不光是用户多,在用户心中也是有信用保障的。
同比商业保险确定的缴费,“相互宝”的加入费用是零元,后继的分摊虽然是不确定的但根据水滴互助等分摊经验看,成本比商业保险低得多。
一个保险产品如果受欢迎的话,势必导致诸多险企蜂拥而上。典型者如百万医疗险(根据《今日保》(微信公号:Insurance_Today)不完全统计,当前百万医疗型保险产品约有70款产品,寿险、财险、健康险公司皆有。),产品种类虽然多,但雷同严重,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如车险的高手续费竞争,十年前就如此,至今依旧无法解决。推进中的商车费改是否将手续费降低了,行业形象是否改善了?
多数中小险企盈利艰难,成本高,费用高,费用里主要是保障获取成本高,说直白点就是中介费、手续费佣金比较高。这也是多年顽疾。
早在十年前保险行业就提出“转型发展”,为什么转型总转不完,是总需要转型吗?
关于转型,我是这样理解的:转型是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保险公司加大投入,保险业务获得发展,但险企也亏损了——需要股东增资,增资后规模继续扩大,五年后实现盈利,靠盈利增加偿付能力充足率,增加净资产,再扩大业务,这就是可持续。
反之,险企经营十年不但无法盈利,还需要股东继续增资。对股东而言,投资保险公司是为了盈利。如果不仅无法看到分红的希望,还需要进一步增资,或者别人增资后稀释原本股权,就是不可持续。
粗放经营模式: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特点是“跑马占荒”式,依靠增设机构和大量增员增加保费收入。
资金扩张模式:2000年后,理财型产品的盛行,中国寿险产品开始出现产品无保障功能,以吸收资金扩大资产规模为特点的扩张模式。期间,多数公司无法实现盈利。
资产驱动模式:以购置某种资产为目的,限期、限额销售无保障功能的产品,吸收资金。这一模式正是过去几年大行其道者,但不可持续,监管也不再支持。
如今更多的公司采取的是成本扩张模式:依靠低保险费率或高手续费争揽业务。特点就是依赖高费用、如中介费、手续费等增加保费,业务可能争到手了,但险企运营困难,不可持续。
各家保险公司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客户群体、自身条件考虑转型方向。各公司的模式不可能一样,也不应该一样。
大公司要发挥自己综合服务和品牌优势。原因大公司底蕴深厚,品牌知名度大、形象也较好,资源也多,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小公司应该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专业险公司,如农业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自保公司等,一定要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小公司应以利润为导向,注重业务质量,不求业务规模,拥有盈利能力后逐步去发展。我认为这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如果现在一个小公司刚成立,非要和平安一样,做综合金融,上规模,短期内是难以持续的。
如华泰刚成立的时候,如果一定要和人保、平安、太保争高下就会陷入不可持续的模式,反而经营利润方面的改善成就了华泰。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这是高层在2018年5月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对科技的作用做出的深刻阐述。
科技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数码相机取代了胶卷相机;激光打印取代了铅字打印;移动通讯取代了邮政信箱;招手打车的习惯也被UBER等平台取代……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这个科技改变金融业态的典故不知真假,有银行业领导和我说是真的。
“当时马云到北京来找各个银行总行谈合作,被拒绝之后说,看来银行是不肯改变的,那么我去改变银行。”
马云不是政府领导,不可能给银行发文件。那么,怎么改变银行呢?靠科技改变。我们现在可以不带钱包出门,但不能不带手机。因为吃饭、打车都可以用手机,不一定需要现金。如今银行营业网点人很少了,因为缴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可以全部使用手机办理。
用自动取款机的人也少了,原因也是不需要现金了。同理,POS机用得也很少了,因为微信支付、支付宝的存在,不需要用POS机了,这就是对科技对银行的改变。
当我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金融街的大楼及楼里的数以万计处理业务的人,在“相互保”模式下还需不需要?
对比800万保险代理人陌生拜访、展业的形式,再想“相互保”没有人推销,消费者是从互联网上得知或者从好友之间得到消息,并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去推销。综上,保险业会不会因科技而改变呢?
2013年,互联网保险出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互联网保费增势趋缓,2017年更是负增长,互联网保费在总保费中的比重下降。
如今互联网保险的创新方向正在调整为以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主的保险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塑。包括销售渠道、产品、商业模式及保险服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创新。
销售很重要,但不再是全部,也不能用网上完成的销售额占总保费中的比重来衡量、判断科技在保险业的渗透率、渗透程度。否则就限制了保险科技的思路,最终会限制创新。
太平洋保险601601股吧)和普华永道联合出版的《中国保险消费者白皮书(2018版)数据显示,保险消费者中,40岁以下的占60%以上,这些人更愿意体验新事物、习惯于网上交易,具有风险意识,往往主动购买保障型保险。首选意外险,其次为健康险和寿险。
科技改变了生活,科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一些常年累计的痛点顽疾。包括高手续费、销售误导、理赔难、成本高、保险欺诈、数据失真等。
如今保险科技已是大势所趋,保险公司现阶段要做的是,如何将现有的、不断发展的科技能够运用到保险上,逐步解决痛点,提升用户体验。
转型发展需要三方面的联合作用,最上层是监管政策的引导,中间是机制的保障,底层是科技的落地。
我们期待着科技解决问题,也期待可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要有宽松的监管政策,资金投入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也要允许失败,创新是可能失败的。
总结为一句话:实现中国保险行业转型既要通过科技,也需要市场机制和监管的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