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23日,一年一度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举办,“体验、创新、成长”是这次大赛的主题。据了解,今年共有30余万青少年参与了创新大赛的初赛活动,1141项作品参加了市级初评,其中160项优秀作品入围终评答辩。大赛按13个学科进行公开展示和答辩,经由 40余名各学科专家的评审,北京101中学赵博的“莴笋组培脱毒及病毒检测的研究”等74项作品获一等奖。
本届“市长奖”评审工作在陈佳洱院士的主持下完成。为鼓励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大赛首次设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贺虎等5名同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李星野等5名同学分别获得“市长奖”以及“市长奖提名奖”。
图为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展示研发的可保持所载货物水平的车船失衡智能补偿系统。
会爬墙的智能车,身临其境的动感座椅,环保节能氢燃料制作的微型潜水艇今年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高科技作品可谓精彩纷呈,而一项朴实却体现创意的作品却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通州区牛堡屯学校吕名媛带来了题为“鲜花的保鲜”的作品。说起创意的由来,她向记者解释说,自己很喜欢鲜花,而经常会有人会因鲜花在家缺乏保养,短短几天就凋谢却束手无策。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保鲜剂很缺乏,她想到了是否可以借助天然物质对鲜花保鲜。经过对白酒、糖、醋、碱等28种物质在清水稀释后保持鲜花的观察比较,白酒对鲜花有很好的保鲜效果。
“我的创意很简单,却很实用。”她对记者说,下一步还会继续试验干花的制作。
现在创新大赛中普遍存在着科技成分高于创意成分的现象,而记者发现,参加这次大赛的孩子们通过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带来不少有创意的作品。
国家大剧院这颗“湖中明珠”太亮了,会不会加重北京的城市热岛效应?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王轩关于国家大剧院外强光发射的测量和统计,引来评委们的连连称赞。
王轩说,大城市温度过高和光污染会对人体有影响,她了解到很多老人因国家大剧院周边温度过高而不愿意停留。经过数据分析,她发现国家大剧院确实存在因面积大、玻璃幕墙覆盖引发了周边温度过高的问题。她还进一步建议可以通过“绿岛效应”在剧院周围种植大叶和高大的乔木,将水池以外的水泥地改成新型环保材料等方式缓解。
前来参观的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告诉记者,在学生时代引导他们树立创新精神很重要,比如学生对国家大剧院的观察,即便有些建议暂时不会被采用,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就是很好的例子。
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已经开展10年,这些走出去的孩子们目前都在做什么?早期的科技培养对他们现在的生活、学习、工作起到了什么影响?时值10年之际,大赛请来了从培养计划中的专家组“毕业”的学生与参赛的学生现场交流、互动。
作为首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员,王晓峰现已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一名博士生。翻开他的简历,清华大学科技创新特等奖学金、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光是列出所获的科技类奖项就已有5页。
胡梦蝶高二的时候在科技俱乐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她说,很幸运,很早就走进实验室,虽然后来上大学学的是信息科学,但中学生物化学方面的积累仍有用武之地,她准备选择一些交叉学科发展。“有两个学科背景很占优势。”
今年参赛的外国代表团数量达到了11个国家、13支代表队,新加坡、巴西、南非和意大利等国是第一次参与此项活动。在会场上,语言和国别并没有成为学生们之间的隔阂,现场随处可以看到中外学生交流的身影。
乌克兰科工联首席研究员那扎林卡瓦罗杜姆利每年都会带乌克兰青少年科学院的学生来参加比赛,他对记者说,“今年参赛的人员很多,孩子们都很兴奋,很高兴看到中国的孩子们自己主动在各个展台之间走动、交流。”
Stashkevych是乌克兰医学院的学生,她参加科工联已经有五年时间了,这次带来的参赛作品是对心肌梗塞治疗的探索。她表示,“中国学生如有类似的研发项目,希望能共同交流和促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氛围很和谐。”